美中各領域競逐強度近年來不斷升高,尤在軍工業領域,中國挾著強大的造艦能量,以被外界稱為「下餃子」的狀態不斷充實水面艦艇與水下戰力,使解放軍海軍艦艇數量已超車美國海軍,且北京在9月3日閱兵期間展示了新式大型無人水下載具,更凸顯其研發與產能持續快速發展的趨勢。
對此,雖然美軍潛艦新建計畫處於落後狀態,但分析人士評估美方技術仍然有5至10年的領先優勢,且國營、民營造船業也正試圖急起直追,持續擴大技術人力的培訓,以期確保包括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與最先進的哥倫比亞級(Columbia-class),澳洲AUKUS等各級潛艦計畫的推動,並有效維持潛艦戰力後勤保修能量,使美國在競逐中仍能保有優勢。
彭博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原本有11家國營造船廠,另外有超過60家民營船廠,當時使美國造艦能力達到高峰,也是美國為首的同盟國能夠獲得最終勝利的關鍵,雖然其後美俄之間的軍備競賽使得造艦能量得以維持,但是服役40年、曾擔任洛杉磯級核潛艦「奧克拉荷馬號」(SSN 723)艦長的退役美國海軍上將佛戈(James Foggo)表示,到了1990年代冷戰落幕,隨之而來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使美國造船業規模大幅縮減,結果「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目前,美國剩下2家民營造船廠能夠肩負潛艦的建造作業,另有4家由政府營運的維護與保修設施,使美軍造艦與後勤能量嚴重縮水。報導指出,目前美國海軍取代俄亥俄級(Ohio-class)潛艦的哥倫比亞級潛艦造艦計畫,亦即維持「核武鐵三角」(nuclear triad)潛射能力的重要元素,以及維吉尼亞級潛艦的新造計畫都遭遇了重大延誤。
其中,12艘哥倫比亞級潛艦的首艦「哥倫比亞特區號」(USS District of Columbia),原本計畫應該在2027年10月完成交付,但依照目前造艦進度,最遲恐要等到2029年3月才能達成,且美國海軍海上系統指揮部(Naval Sea System Command)表示,由於材料與人力成本的上揚,導致該艦成本至少已上升至161億美元(約4910.5億元新台幣),比原本計畫造價高出了12%之多。
外界評估美國潛艦技術仍領先各國約10年,圖為維吉尼亞級「阿肯色號」潛艦正在進行下潛測試。(取自美國HII造船廠FB)
美系潛艦仍有技術優勢
此外,根據美國國會稽核處(GAO)報告,截至2024年8月,哥倫比亞級潛艦總成本比2023年增加了1260億美元,漲幅達到6%之多。另外,主要取代於1970年代起陸續服役洛杉磯級(Los Angeles-class)潛艦的維吉尼亞級潛艦,雖然目前已完工24艘,但最新批次的10艘造艦計畫已出現36個月的延宕,其後一批次的10艘造艦時間也已推遲24個月,在在凸顯出美國造艦能量的嚴重短缺。
於此同時,現役各級美軍潛艦的維護與保修作業也嚴重落後,其中,洛杉磯級潛艦「波伊西號」(USS Boise)自從2015年就處於等待維護的閒置狀態,且預計維修作業必須到2029年才會完成,維護成本也高達12億美元之譜,面臨這樣的困境,美國造船廠正在積極招募以及培訓技術人員。
即便如此,彭博估計美系潛艦在數量以及技術上,與外國對手相較之下仍然有5到10年的優勢,其中,美國潛艦航行的噪音遠低於解放軍潛艦,且搭載的武器也更為強大,形成優勢戰力。
不過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階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認為,雖然中國在核動力系統、匿蹤技術以及深海作戰等各方面都落後於美國,但美國潛艦生產延宕仍然可能為北京帶來機會,印度智庫「觀察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在2024年發表的報告則指出,解放軍每年可建造4.5至6艘核動力潛艦,五角大廈也在2023年的評估中,表示2035年解放軍潛艦數量可能擴大至80艘,對美國以至於全球安全的威脅都正在快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