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造成10餘人喪命,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26日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表示,花蓮堰塞湖情況嚴峻,最壞狀況是「管湧現象」,壩體一旦開始滲漏,水流持續帶走土石,從小洞擴大成大洞,1000多萬噸水可能瞬間傾瀉而下,釀成另一波重大危機,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人道議題,藍綠政治人物都應該閉嘴,全力投入救災。
李同時提醒,馬太鞍溪河床已嚴重淤積,堤防高度不足,未來10到20年淹水潛勢偏高,中央政府必須持續因應防範。
李鴻源指出,外界關切疏散人數超過原先估計,專業團隊模擬堤防被衝破與淹水範圍,發現影響規模遠大於預估,因此將新的資料交給內政部,才會有「必須疏散8000人」的結論。
但李鴻源直言,花蓮縣政府根本不可能獨力完成如此大規模的撤離,即使中央調動國軍第一線支援,也不見得能完全做到,因為牽涉避難場所數量、交通工具調度與後續生活照護等問題,1天半的時間不可能撤出8000多人,只能勉強垂直避難。
他解釋,從實際狀況來看,確實是1樓被泥沙淹沒,2樓仍安全,「垂直避難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就像日本311大地震時民眾往高處逃生,首要目標是保命,再來處理後續。
至於外界爭論堰塞湖究竟是「溢流」還是「潰堤」,李鴻源認為,溢流口往下切80公尺,本質上就是潰壩,壩已經垮了、不復存在,如今再糾結名詞毫無意義,因為結果都是大淹水。
李鴻源說明,堰塞湖目前仍有超過1000萬噸水量,隨時可能因為管湧現象而失守,「管湧」是一種隱性破壞模式,如同天坑,一旦達到臨界點,整個壩體會瞬間崩塌。依照估算,洪峰從堰塞湖湧出到市區僅需40多分鐘,疏散時間極有限,必須中央、地方與災民緊密配合,沒有空間再做政治口角。
對於責任追究,李鴻源認為,是否因砂石場導致破口,未來透過電腦模擬便能確認;中央與地方間的公文紀錄也能成為釐清權責依據,若災民認為公務員有不作為,可提出國賠。但他強調,現階段最重要是持續救災與災後復原,特別是處理大量垃圾與淤積,這種等級的災害若發生在美國,必然由副總統動員全國資源介入。
李鴻源最後呼籲,堰塞湖的風險是專業與技術問題,但後續的應變是攸關生命的人道課題,政治人物此刻應該閉嘴,不要藉機炒作獲取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