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評論,政治動向,社會,國際

日相高市「台灣有事」說釀日中緊張 黨政皆缺知中派官員是硬傷

2025-11-20

12 人氣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0月24日在日本國會發表上任後第一次的施政演說。路透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0月24日在日本國會發表上任後第一次的施政演說。路透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月初關於「台灣有事」的發言引發中國強烈不滿,使日中關係緊張,也凸顯日本現任政府中缺乏熟悉中國事務,能以個人關係協助緩和爭端的官員。

日經亞洲報導,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18日對媒體表示,日本向來透過官方與半官方管道與中國互動。他說:「公私兩部門都必須在廣泛領域推動多層次的對話。」

國會議員之間的交流也是這項做法的一部分,其中一個核心平台是「日中友好議員聯盟」,這是一個跨黨派組織,包含執政聯盟與在野黨的日本國會議員。

在此次外交風波下,該聯盟部分人士呼籲在年底前訪問中國,但北京是否願意接待仍不確定。

即使在聯盟內部,也有成員提醒不宜過早訪中。一名高層成員說:「這場爭端是由首相的回應引發的,因此兩國政府之間應先行展開討論。」

弱點一:自民黨內權力更迭 「知中派」老將遭撤換

這種謹慎態度源自日中雙方的權力格局變化。首先,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是自民黨眾議員森山𥙿,但高市出任執政自民黨黨魁後,森山被撤掉自民黨幹事長職務。

此外,森山也卸下自民黨稅制調查會的要職,現在在黨與政府內皆未擔任核心角色,被視為不在「主流」之列。

該名議員聯盟高層成員說:「現在中國不太可能把森山視為首相的特使。」

森山今年1月仍擔任自民黨幹事長時曾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並轉交時任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親筆信。

今年4月森山再次訪中,並會見中國共產黨政治局常委、中共第3號人物趙樂際。

弱點二:中國「知日派」官員落馬

與此同時,曾與眾多日本政治人物有交往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劉建超,9月30日正式遭撤換,由劉海星接任。中聯部是中共負責對外政黨外交的主要窗口。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劉建超已遭拘押。

劉建超曾任職中國外交部,外界曾視他為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可能接班人選。

劉海星先前擔任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日本政府今後勢必需要與他建立關係。

弱點三:自民黨長年盟友、親中的公明黨拆夥

此外,公明黨退出與自民黨的執政聯盟,也使高市在處理對中關係時更形複雜。

公明黨由已故創價學會名譽會長池田大作創立,他長期重視對中關係,早在1968年便主張推動日中關係正常化,日中於1972年建交。

公明黨長年有派團訪中交流的習慣,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政權高層保持對話。今年10月上旬,自民黨選出高市為新黨魁後2天,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就與公明黨黨魁 齊藤鐵夫會面。

知情人士表示,這場會面並非因高市上任,但指出雙方「每個月都會就多項關切與政治情勢交換意見」。

日本國會於10月21日舉行首相選舉前,公明黨於同月10日宣布退出執政聯盟,和自民黨分道揚鑣。公明黨向來與中國關係良好,這對自民黨而言形同失去一條對中交流管道。

取代公明黨成為自民黨執政夥伴的日本維新會,在對中關係上缺乏與公明黨相同的專業與人脈。森山之前的日中友好聯盟會長二階俊博,去年已自政界退休。

過去,日本多名政治人物曾與中國官員建立私人關係,例如自民黨已故重量級人物野中廣務,便與中國國家前副主席、曾被視為與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關係密切的曾慶紅有往來。

但隨著中國崛起為主要大國,世代更迭,使日本政壇這類人脈逐漸萎縮。2012年日本將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台灣稱釣魚台列嶼)國有化後,國會議員主導的穿梭外交便未能再達成突破。

真正的轉折出現於2014年,當時日本國安會事務總長谷內正太郎訪問中國,促成習近平與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

自此之後,中國更重視與日本國安顧問的政府層級對話。但國會議員間的交流,也曾在營造改善氣氛上發揮作用。

日經指出,與前10年相比,日中如今缺乏更多層次的對話渠道,使雙邊政府間對話的推動力減弱。

隨著高市「台灣有事」及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斬首」言論發酵,兩國高層會談短期內可能難以成形。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7日向媒體表示,本週末在南非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沒有與高市會面的規劃。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