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立委估算,太陽光電板的設置面積在9年來激增15倍,先前丹娜絲颱風則導致南部光電板大量損失12.1萬片,質疑國內回收處理量能待提升、回收基金費率仍不足,且日前去嘉義查還有廢光電板殘留未清,憂慮未來上萬噸光電板汰除成燙手山芋;環境部、經濟部將在年底前共同研議處置方案,回收費率也併同考慮調整。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今(20日)召開「太陽能光電板案場環評機制與保護區廢棄物管理之檢討」報告,立法委員劉建國估2016年到2025年國內太陽能光電板面積從1125個足球場大小暴增到1萬7723個(約15倍),2031年將出現汰換潮,處理量能堪憂;立委林月琴也指出2039年估有10萬噸光電板需回收,但回收量能待擴增,政府不能「前端綠、後端灰」。
立委陳昭姿、張啓楷也批丹娜絲導致光電板毀損,政府10月11日稱已清除完畢,但2天前實地走訪嘉義滯洪池仍見費光電板、破損浮板、廢電線、金屬元件等,都沒清乾淨;立委廖偉翔、洪孟楷質疑幾十萬噸光電板未來處理費3、4百億元,但回收清潔費不足,差額恐成燙手山芋。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表示,太陽能發展是近年陸續開始,其構成是性質穩定的物質,使用壽命達20年,目前尚未除役;風災所致毀損的12.1萬片光電板,11日都確定清光,並有派員追蹤,但後續零星沒清乾淨部分疑泥土覆蓋,將再查明。目前全台光電發電量約15.1GW。
環境部長彭啓明說,光電板回收責任在業者,風災後也重罰違規者,後續若有殘留未清仍會持續開罰;這次處理需求量突然暴增,從經驗中學習,期待中南部更多處理業者申請加入,廢清法、資源循環促進法等也要納入光電板回收,至於業者須繳交的回收清潔費確實2019年之前沒收,目前回收基金也量少,考量未來處理費恐不足,回收費也應該調升,將年底前由循環署、能源署共同討論出廢光電板的處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