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近日展開全台巡迴「團結十講」,然而,《紐約時報》駐台記者儲百亮1日發表專文指出,各界對演講內容的激烈回應反而凸顯賴清德想弭平的分歧,也同時暴露台灣社會在國防安全、身分認同與兩岸關係議題的歧見。
《紐時》分析,賴清德正同時面對兩條戰線的壓力──外有中國軍事與認知戰威脅,內有立法院占多數的國民黨與民眾黨不斷掣肘。內文稱,兩個在野黨已在立院多次擋下綠營提案。
賴清德在前3場演講中,明確畫清台灣與中國的界線。他強調,台灣自有歷史、文化及民主制度,並非中國共產政權的一部分。他同時指責中國透過統戰與滲透,混淆台灣民眾對國家認同的認知。
上述言論迅速引來陸方激烈回應。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批評賴清德「數典忘祖、背棄民族」,中共旗下《環球時報》則抨擊賴清德「將2300萬台灣人變成台獨炮灰」。與此同時,中方亦刻意展示與台灣在野黨的親密關係,上周接待支持和平統一的前總統馬英九參訪敦煌佛教遺址,強化台灣屬於中國歷史文化一部分的論敘。
文中提及,綠營近期鎖定多名藍營立委發動罷免,可能有20席需要補選,賴清德期待支持者趁勢控制國會。台大政治學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解讀,賴藉由團結十講激發基本盤士氣,確保罷免投票成功。他認為:「賴清德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麥克風,由於無法推動政策,所能帶來的改變相對有限,能發揮作用的方式就是講話」。
但演講與政治動員也引發國內質疑。藍委翁曉玲日前受訪時批評,賴清德的言行不僅沒有促成族群和解,反而加劇社會分化。
《紐時》最後總結,再度凸顯藍綠兩大陣營在歷史與身分認同問題上的根本歧異。一方主張兩岸在歷史和政治上長期處於分離狀態;一方則主張加強兩岸關係有助維護和平。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汪宏倫指出:「台灣因為擁有特殊歷史脈絡與國際處境,難以釐清主權敘事」。他認為,無論是以台灣或大陸為中心,都難以兼顧所有群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