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2023-02-13

71 人氣

美國貿易逆差來源
美國貿易逆差來源

去年美國貿易逆差升破一兆美元,這是新聞,也是舊聞,說是新聞,因為近日外電都說去年美國逆差為9,481億美元,並未上兆,說是舊聞,是因為前年已破兆,去年是二次破兆。

那麼,美國貿易逆差到底有沒有破兆?要了解這個問題,得先明白貿易有貨品、服務兩類,我們每月看到的海關統計,那是貨品貿易,而跨境觀光、海空運、金融、專利等服務的提供則屬服務貿易,美國這兩類貿易呈兩極化走勢。

就貨品貿易而言,美國自前年(2021)起逆差已破兆,去年升至1.2兆美元,相反的,服務貿易則年年享有2,000多億美元順差,併計二者,就如外電所言,去年逆差是9,481億美元。

美國於二戰後,舉世無匹,是製造業大國,在其倡議的自由貿易下,如魚得水,年年享有貿易順差,惟隨著歐洲、日本工業技術迎頭趕上,美國的順差逐年下滑,1971年轉為逆差,貿易逆差又名貿易赤字,美國隨後雖以史密松寧協議、廣場協議迫使歐、日貨幣升值,惟其貿易赤字未見改善,從1980年的200億美元升至1990年的1,000億美元,再擴大至2000年的4,000億,川普上任之初約7,000億,如今已逾兆。

赤字走高 美商貢獻不小

由此可知,這並非匯率問題,而是自由貿易的必然結果,廠商(包括美商)會選擇最有利的地區研發、設計、生產、組裝,然後輸出,在市場所形成的供應鏈之下,美國連自家的蘋果手機都是自海外進口,可見在龐大的逆差裡,美商的貢獻也不小。

貿易逆差看似損失,其實不然,美商運用了全球最廉價的生產要素,獲取可觀的利益,這些利得都記錄在服務貿易順差、國外要素所得收入等帳本上,美國仍是自由貿易的獲利者,而非受害者。

儘管從川普時代,美國已著力於吸引製造業回國,到了拜登更強化美國在供應鏈的角色,但美國製造業生產毛額占GDP比率依然逐年下滑,從1990年的16%降至近年的10%,在多數產品自己無法生產,需仰賴進口之下,美國貿易逆差怎能不升高?此理甚明。

美中貿易掀戰 越南得利

打了六年的貿易戰,美國貿易赤字不降反升,美國製造業占比也繼續下滑,這說明市場的力量還是大於美國總統的力量。不過,隨著美中摩擦日甚,近期美國市場也出現微妙變化,來自越南的逆差扶搖直上,去年已逾千億,如今美國貿易赤字破兆,越南貢獻不遑多讓,美中貿易戰綿延六年,真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美國自1971年出現貿易逆差以來,不是歸咎他國匯率不公,就是指控別人侵權、補貼,40年來多少貿易戰由此而起,然而貿易戰愈打,美國的逆差卻愈大,這到底是他國的過失,還是自身的問題?美國人該學學大衛,以憂傷痛悔的心,謙卑地向上帝禱告尋求才是。

小檔案■1971年美國貨品出口441億美元,進口456億美元,進口大於出口,首次出現貿易逆差(赤字)15億美元,美國把矛頭指向歐洲,揚言對進口商品加徵10%的附加稅,迫使德、法、英、義等國簽署史密松寧協議(Smithsonian Agreement),隨後歐洲各國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

小檔案■1990年前後,美國逆差有40~50%來自日本,2000年以來逆差主要來源由日本轉向中國大陸,2007~2022年美國逆差有30~45%來自大陸,隨著美中貿易摩擦,近十年(2012~2022)越南輸美大幅成長,由202億美元升至1,275億美元,如今美國逆差中已有1成來自越南。

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