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時間已經來到10月下旬,但是國造海鯤潛艦的下一步測試安排,仍在未定之天。國防部、海軍和台船公司,本週一同針對海鯤潛艦的後續測試規劃,到國會報告、接受備詢。三方公開證實,基於安全和品質,一定會等到裝備、系統都調校完成,通過浮航測試後,才會展開「淺水潛航」。這也幾乎代表了,想要按照合約、在11月交付海軍,越來越困難。儘管國防部表示,每違約一天就會對台船開罰19萬。
國造海鯤潛艦的海測過程,面臨多項技術挑戰。目前,已完成三次浮航測試,但第四趟測試持續延宕。主要問題來自主機、電力管理系統和整合式儎台管理系統(IPMS)尚未完全到位,影響後續淺水潛航測試進行。
國造「海鯤」潛艦海測進度為何仍懸而未決?今年九月的台北航太展時,台船官方雖展出海試實況短片,內容中的海鯤潛艦航行看似一切順利,實際情況卻顯得錯綜複雜。
10/20,國防部、海軍和台船公司,為潛艦國造原型艦「海鯤號」海上測試執行情形及後續規劃,到立法院報告並接受備詢。面對民進黨立委羅美玲的提問,國防部長顧立雄指出,若以「淺水潛航」為下一階段標準,必須先通過相對應的浮航測試。顧部長也回應,通過該階段才會進入淺水潛航。
只是,到了十月下旬,海鯤的第四趟浮航仍未啟動——背後原因,牽涉主機、電力與整合式艙內管理系統在先前測試中尚未完全就緒。
前海軍艦長江炘杓表示,電力系統對潛艦至關重要,所有船上系統都需要電力支撐,而整合管理系統則負責各個子系統的操作。像是魚雷啟動訊號傳遞不通、潛望鏡無法升起等問題,若這些基本系統未完成測試或存在問題,出海試航意義不大。
事實上,官方的測試流程與進度表,本就要求浮航測試前,即要完成設備裝備,港內繫泊試驗與基本航行等條件。若都正常,才可出海驗證引擎推進與操控、檢驗艦體水密性、測試自動充電與大小系統整合運作。唯有完成上述所有要求,才能安全下潛到數十公尺深度並回浮、執行淺水潛航。接著,進而驗證作戰系統與救生備援是否完備,再進入最後的深水潛航測試。驗證戰鬥效能是否符合作戰需求。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在同場質問海軍參謀長邱俊榮時,邱俊榮回應建造一切如期,但是測試確實需要更多時間。
按照海軍近期公開說法,海鯤潛艦自7月8日第三次浮航後,就艦體工程水密檢驗、儎臺裝備性能校正及戰鬥系統水線以下裝備檢整等三大類,進行細部調校,並已在9月2日移泊出塢,等待達成符合淺水潛航測試標準,再進行下一回測試。但時間的延遲,同時也使合約交艦期限倒數成為更大壓力來源。
至於延遲的法律後果,馬文君追問若11月台船無法依約交艦,罰款如何計算。國防部長顧立雄與採購室主任趙亞平回應,罰款每日約19萬元,且合約有上限——等於建造款的20%,約近40億新台幣。
但以每日罰款金額推算,要57年才會達到上限,這樣的計算明顯與現實不符,也難以安撫外界的不滿。
而潛艦驗測流程的另一關鍵,是操雷驗測。海軍證實,已向美方租借的操雷驗測裝備。立委徐巧芯詢問租用情況,海軍參謀長邱俊榮表示,租期從今年五月起至明年年中左右。這代表這項驗測設備的租借時程同樣面臨壓力——因為海試的最終關卡是成功擊發魚雷並命中靶船,若相關驗測裝備租用逾期,導致流程另生枝節,整體驗證便難以落實。
江炘杓進一步分析指出,台船雖有豐富的造艦、組裝經驗;過去未有潛艦整合經驗,也是不爭事實。他認為解方應是海軍、台船、中科院與國外廠商共同整合、協同面對技術問題,而非僅以合約條文作為責任推諉,否則問題難以徹底解決。
在外界檢視下,軍方也不得不扛起政治與技術風險:一方面要避免「揠苗助長」式的趕工以致安全與品質打折,另一方面又背負著如期交艦、解凍後續量產預算等時間壓力。
民進黨立委羅美玲質疑,按照顧立雄所述,他國首艘原型艦從設計到交付、成軍,常須七到十年甚至更久,我國是如何在五年多就逼出交艦期程?面對綠營立委質疑建造時程過於樂觀,顧立雄坦言,過去在建造的時程安排上,未充分預見研發與測試中會遭遇的實務困難。
若把如期交艦視為政策信心指標,跳票的代價不僅是顏面,還可能長期影響我國防衛規劃與戰力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