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代最新,政策新知,市民評論,政治動向,社會

高鐵寧靜車廂恐致孩童家長焦慮 立委呼籲調整政策落實多元乘車

2025-10-14

11 人氣

高鐵寧靜車廂恐致孩童家長焦慮 立委呼籲調整政策落實多元乘車
 
立法委員張雅琳、林月琴14日舉行「別讓家長搭高鐵變壓力!打造高鐵友善育兒環境」記者會。(圖/林月琴辦公室提供)

高鐵公司近日推出「寧靜車廂」服務,主打「禁止講電話」、「降低交談音量」「電子設備全程靜音」等規範,上路後卻引發家長與親子團體不滿。立法委員張雅琳、林月琴今(14)日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高鐵公司聽取家長心聲調整寧靜車廂政策,創造育兒友善空間。

家長王景弘表示,寧靜車廂政策本意良好,但沒有設定清楚的目標,也沒有將所謂的交談音量等執行細節定義清楚,這導致乘客與乘客、乘客與行車人員的衝突,此一政策應審慎檢討,且讓乘客能在彼此理解,而不是彼此檢舉的立場上有良好的高鐵搭乘體驗。

張雅琳指出,高鐵推出「寧靜車廂」的出發點是希望提升品質、讓旅程更舒適,值得肯定,然而,長期以來社會上對孩子聲音給予的各種指教,累積家長對大眾運輸工具的焦慮。她引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兒童友善交通與道路安全指引」中,提及公共運輸應讓家庭能安心使用,若制度上讓「家長擔心被投訴而不敢帶孩子搭車,或讓孩子被視為潛在的「噪音來源」,就違背了兒童友善社會的精神。

張雅琳表示,台灣推動少子女化政策多年,除了補助或托育資源,更需要打造能支持家長育兒的日常環境。高鐵公司應進一步思考,車廂分區或寧靜車廂範圍,強化車廂兒童友善的宣導與人員訓練,兼顧秩序與安靜的同時,給予家長與孩子一個被理解的空間。

林月琴指出,政策初衷雖立意良善,旨在降低噪音、提升乘車品質,但台灣民眾整體乘車禮儀已相當成熟,若僅為宣導禮儀而全面推行「寧靜車廂」,恐多此一舉。真正的問題在於公共運輸「親子友善」的缺乏,高鐵尚未明確規劃「親子車廂」或家庭友善空間,卻先行要求全面安靜,讓育兒家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與焦慮。

林月琴表示,高鐵應參考國際經驗,評估多元車廂分區與彈性管理機制,並強化列車人員教育訓練,面對嬰幼兒哭鬧等不可控情況時,應以同理心與包容的態度處理。同時,政府與社會也應共同推動「寶寶哭泣我OK」的公共運輸文化,讓家長不再需要為孩子的存在而道歉。

記者會中提出四點訴求,包括:檢討「寧靜車廂」政策適用範圍,重新評估是否適合在全時段、全車次全面推行;明確訂定3C產品使用規範;建立例外與保障機制,明確排除「嬰幼兒及特殊需求旅客」;推動試辦與意見回饋制度,定期公布爭議與改進報告,確保政策真正落實「尊重多元乘車需求」的精神。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