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台灣本周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據行政院長卓榮泰去年表示,屆時台灣電力結構將呈現燃煤29.6%、燃氣52.0%、再生能源16.3%。然而,距離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所規劃的2025年「燃氣50%、燃煤30%、綠電20%」比較,綠電比率顯著落後。
總統賴清德在上任時訂定了下一輪電力結構,目標要在2030年達到「燃氣50%、綠電30%、燃煤20%」。換言之,綠電發電占比須在五年間提升10個百分點,並超越燃煤,成為全台第二大電力來源。
國家電力結構不僅牽涉能源選擇,背後還必須考量天然資源、產業結構、國家安全等。像是發生在4月底的西班牙、葡萄牙大停電,國內部分電力學者歸咎於高比例綠電、過度仰賴境外電力輸入導致基載不足,以及電網慣量過低有關,對台灣亦具警示意義。
去年7月所公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2030年預估全國用電量預測為3343億度,與2023年的2765.2億度相比,用電量成長逾20%。因此,台灣必須要在各能源提供更多裝置容量,才有辦法滿足用電需求。
據能源署3月統計,台灣總裝置容量為68GW,19.8GW為燃煤、21.1GW是燃氣、太陽光電為14.5GW、風力為3.9GW,其他為(核能、地熱、水力等)為3.8GW。
以下及各發電來源增減狀況,了解2030年發電目標及裝置容量電力目標是否真可能落實:
🟡燃煤
台灣目前共有19.8GW的燃煤機組,據台電規劃,2030年前不新增燃煤機組,符合減煤政策;高雄興達3、4號機、台中1號機、2號機陸續在2025年至2026年會除役,減少2.2GW,預計2030年前降至17.6GW。
🟡燃氣
台灣燃氣機組裝置容量為共有21.1GW,屬於台灣未來的發電主力部隊。2024年通霄電廠4號、5號機組將會除役;2029年再除役通霄電廠6號機組,合計減少約1GW。
同時,台電在2030年前將會一口氣新增14部機組,包括改裝的大潭7號機、興達1至3號機、台中1、2號機、通霄4至8號機、大林1、2號機,以及協和1號機,若是全數併網,2030燃氣機組裝置容量將增加至33.3GW。
然而,燃氣仰賴進口,能源安全為關鍵挑戰,與燃氣機組息息相關的也包括天然氣安全存量。尤其近年來,中國解放軍頻繁封鎖台灣周邊海域,若是台灣無法足夠天然氣儲存量,那麼即便準備有足夠燃氣機組也會呈現無用武之地。
據《天然氣生產或進口事業自備儲槽容量》規定,2025年至2026年天然氣存量事業存量天數至少為11天;2027年起,存量天數將達到14天。
所幸,2021年捲入藻礁環保爭議的桃園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目前已經進入測試階段,預估6月進入商轉後,全台灣存量天數可高於法定11天;下階段如果還要提升,就必須等到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完畢。
另外,中油今年3月與美國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GDC)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買賣暨投資意向書」(LOI),將採購液化天然氣(LNG),也確保更穩定、安全不受到中國封鎖威脅。
🟡太陽光電
光電發電是台灣綠電最大來源,現階段裝置容量為14.5GW,距離2025年目標的20GW仍有5.5GW的差距,短期難以達成。經濟部2023年所公布的「台灣 2050 淨零轉型 『風電/光電』關鍵戰略行動計畫」,2030年目標達到31GW。
行政院曾在前院長蘇貞昌時期設定光電推動計畫,但從2020開始就從未達到年度目標,從2020年至2024年,每年光電建置成長量約2.1GW,除非未來出現爆發性成長,台灣要達到20GW至少還要等到2027年以後;達到31GW則要到8年後的2032年,落後目標至少2年。
有鑑於台灣光電開發面臨瓶頸,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突發奇想,稱要鼓勵台灣廠商可以到菲律賓種光電,並透過海底電纜或電池船運送回台灣本地。
今年3月能源署公布評估報告,認為台廠雖然已去菲律賓投資綠電,但將電力輸送回台,電纜建設時間長、技術難度高,須調查海底地形;短期可達成的電池船,服務成本則為每度5.5元。
郭智輝本月又稱,菲律賓種電成本約2元,船運或海纜輸送約1元,加上使用台電輸配電成本,每度賣價可壓在5元內。
🟡風力發電
考量到台灣陸域風電近年成長幅度少,主要聚焦在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非核家園2025年離岸風電目標設定在5.6GW,「風電/光電」 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則目標在2030年達到13.1GW。
截至目前為止,離岸風電第1階段「示範獎勵」完成2部風場;第2階段「潛力場址」6座風場共完成9座風場,合計裝置容量達到3.3GW。
目前還剩下沃旭能源的大彰化西北(582MW)、西南2階段(337MW);海龍團隊的海龍2A、海龍2B、海龍3號風(1044MW),以及後續替補力威風場的海峽1期(300 MW),相繼在2025年、2026年完工。
經濟部原先設定這些風場均必須在2025年完工,但考量台灣每年只有半年可施工的氣候窗,經濟部提出「彈性完工機制」,一定條件可以延後1年,預估2026年11月才可達到5.6GW目標,早已無法按承諾2025年達標。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初海峽1期專案進度受阻,經濟部追查發現該風場無法在2025年交出興建進度,4月決定解約;這也意味著,5.6GW目標在少了300MW重新招標以前,短期也不可能再達標。
潛力場址延宕還算可掌控,區塊開發則完全陷入撲朔迷離,讓人摸不著頭緒。
區塊開發第1階段(3之1)風場,得標廠商共有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的渢妙風場(500MW)、科理歐永續能源(Corio Generation)的海鼎二風場(600MW)、風睿能源的海盛風場(495MW)、法電再生能源(EDF Renewables)、台亞能源的蔚藍海風場(440MW)及海峽風電的海峽二風場(300MW),總計約2.3GW。
而上述風場原訂要在 2026 年至 2027 年併網,後來因成本大漲、缺船危機決定併網延後一年至2027年至2028年。
但更讓人擔憂的是,Corio據傳已經退出台灣, 剩下4座風場中,也僅有CIP渢妙風場有定期公布開發進度,其餘3家廠商都悄無聲息。換言之,規劃2027年規畫要有2.3GW的風電,最糟可能只有500MW。
去年完成招標的區塊開發第2階段,得標廠商共有森崴能源的又德風場(700MW)、風睿能源的海廣風場(800MW)、CIP的渢妙2風場(600MW)、Corio的海鼎1風場(360MW),以及德能英華威集團的德帥風場(240MW),合計要在2028年至2029年完成2.7GW。
然而,目前除了風睿能源在去年已簽署行政契約及繳納保證金,剩餘4座風電開發商都尚未完成簽約程序,其中就包括已經撤出台灣的Corio,最終2.7GW還有多少開發容量有待商榷。
潛力場址、3之1、3之2都有風場落隊,經濟部接下來企圖將這些開發容量全部灌入目標2030年至2031併網的區塊開發第三階段。郭智輝在接受《中央社》稱將在今年5月、6月公布相關招商草案,是否可以符合廠商期望,就只能拭目以待。
雖然目前距離2030年還有5年時間,但當各階段都有風場因故無法如期併網,要從現在的3.3GW成長至13.1GW可能性相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