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民代最新,市民評論,政治動向,社會

【2024大選圖表分析】民眾黨首次參選總統拿下26%,政黨票破2成,白色力量票從哪裡來?

2024-01-14

234 人氣

 

2024大選昨(13)日登場,本次選舉備受關注的民眾黨一路從藍白合談判破局,到最後選戰衝刺階段喊出「棄藍綠、保台灣」,柯文哲的民調很快回穩,在選前之夜的凱道造勢更喊出30萬人,讓支持者士氣大振,綜觀結果來看,總統大選柯文哲拿下26%的選票,政黨票則比2020年成長一倍,獲得超過22%的選票,將在國會佔有8席的關鍵位置,穩坐國內第3大黨的位置。

透過得票率和催票率的統計以及學者分析,可以看到白色力量本次在新竹縣市獲得優於全國的得票,另外在桃園市和台中市也有不錯表現,但政黨票仍遠低於柯文哲個人。學者分析,民眾黨的支持者並非淺藍或淺綠,而是一群對政治有更高期待,想要嘗試不同選擇的年輕族群。

柯文哲在新竹縣市表現優於全國,甚至取得領先

從圖表可以看出,柯文哲在全國拿下26.5%的得票率,但在新竹縣市的得票率將近35%超過三成,且新竹縣的得票甚至只輸給侯友宜不到2%。而桃園市、台中市這兩個成長中的直轄市,柯文哲的表現也不俗高出全國平均得票率近5%。至於苗栗縣也有3成以上的表現。

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各縣市得票率
 
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各縣市得票率

新竹縣有逾半選民是客家人,政治生態為講求見面三分情的地面票,且向來是藍大綠小的藍營鐵票倉。2020大選時,蔡英文創紀錄在全台拿下817萬票,新竹縣仍由韓國瑜險勝近2000票。為何柯文哲能在這裡拿下這麼多票?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和台北市政府市長室前研究員張進逸都分析,柯文哲本身是新竹人,老家在新竹,這點就是和新竹「有地緣關係」,這是其中一個重點。
另外新竹縣因設有科學園區,竹北東區和竹東外5里,近年因半導體產業等科技業有大量年輕人遷入,選民也比上次大選增加4萬多人,這是人口結構的改變。且這群選民的特性是高學歷、高收入、高社經地位,通常會更願意接受新的政黨和政治人物,尤其是像柯文哲這樣菁英型的政治人物。有竹科的竹北區,柯文哲得票率高達38%,遠多於賴和侯的30%。緊鄰竹科園區的新豐鄉,柯文哲的得票率也有 37%,明顯贏過其他兩位對手。

新竹縣市一直是第三勢力的「兵家必爭之地」,高虹安在2020就在此區力抗藍綠,當選新竹市長。一直以來時代力量也都在此區深耕經營,有多位市議員。本次時代力量為二兩席區域立委提名邱顯智和王婉諭也都在此區試圖插旗,本次選舉之後時代力量政治量能消退,未來新竹縣市可能將成為民眾黨「反攻藍綠」的最重要選區。

民眾黨全國拿下22%政黨票

在民眾黨政黨票的部分,則可以看到與柯文哲的總統票大致相符。新竹縣市仍是表現最好的地方,但得票率就沒有像總統票多達35%那麼高,可見有更多選民在政黨票時選擇回歸藍營或投給其他政黨。而桃園市和台中市也都還在前5名之內,但同樣的比起總統票的得票率,也都有5-6%的落差,可以視為選民的「分裂投票」。

2024立委大選|民眾黨政黨票各縣市得票率
 
2024立委大選|民眾黨政黨票各縣市得票率

進一步細看民眾黨兩次大選的政黨票,可以看到2024年,全台選區的得票表現都比2020年更好,有整體的成長。而其中和上次差距較小,即「從2020就挺白」的是新竹縣竹北區以及新竹市東區。

民眾黨近2次大選政黨票變化
 
民眾黨近2次大選政黨票變化

台北市民對白色力量「已無想像」

相較之下,進一步細看柯文哲曾任兩屆市長、且有多名市議員的台北市,本次選舉表現則不如預期。柯文哲在台北市僅拿下平均23%的得票率,低於全國平均,且全部區域的名列第3。

假如以多次選舉來比較台北市的話,可以發現白色力量在台北的催票力已不若以往,不管是柯文哲還是民眾黨,台北市的表現都落在後段班,而且僅優於綠營鐵票倉的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縣市。

民眾黨台北市與全國催票率比較
 
民眾黨台北市與全國催票率比較

成大政治系教授王靖興指出,如果比照2022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的結果,就可發現,雖然藍綠因為對戰組合不同,得票有消長,例如本次台北市民更喜歡賴清德和蕭美琴的組合,因此民進黨的得票表現比當時評價兩極的陳時中好,而侯友宜則不如蔣萬安讓台北市民喜愛。不過2022年時擔任副市長的黃珊珊在台北市拿到34萬票,得票率為25%。而這次柯文哲在台北市拿下36萬票,為23%,也就是民眾黨在台北市能獲得的支持大概就在這。

張進逸直言,從2014年柯文哲首次踏入政壇,在本來就藍大於綠的台北,很多市民是出於極高的期待,第一次願意把票投給和民進黨合作的柯文哲。然而隨著柯文哲上任執政,大家的感受不如預期,到了第2次競選連任時,柯文哲險勝國民黨的候選人丁守中,就可看出台北市民的態度轉變,且不論實際狀況為何,台北市的施政滿意度也低於其他縣市。所以從黃珊珊選市長到柯文哲本人選總統,台北市民對白色力量已「缺乏想像」,除非有全新人選,支持度恐怕難再突破。

相信「棄藍綠、保台灣」的選民是誰?

張進逸認為,投給柯文哲和民眾黨的選民,其實不能完全推論為「中間選民」。傳統定義上的中間選民,是指沒有特定政黨傾向,也對政治沒有特別期待或失望的選民,每次選舉幾乎都會重新看對戰組合以及當下議題決定,可能會有搖擺投票的情況。

但就他從選前的民調和造勢活動以及選後的結果來看,柯文哲的支持者普遍較為年輕,這些選民很可能參與投票經驗不多,對於政黨的認同還未形成,所以當柯文哲讓他們相信,國民兩黨都很爛時,他願意做出「比較不同的選擇」,進而支持民眾黨和柯文哲。

張進逸認為,這些人可能大多數2020大選時,在韓國瑜和蔡英文的二選一中投給了蔡,就跟當時不少淺藍的支持者對韓國瑜擔憂一樣,但他不認為,這些人就可以視為淺綠或淺藍的支持者,他們也不是中間選民,而是不同的、新的政治族群。

他們因為過去對政治不那麼熟悉,因此抱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較高的期待。當他們看到政治比較現實的一面,也就是在藍綠陣營比較長的政治經驗中,有些不如期待或是「和我的理想政治不同」的作為時,他們感到失望,決定給還沒有真正執政過的柯文哲和民眾黨機會。柯文哲所鞏固的就是這樣「想要有不同的新選擇,又有較高期待」的龐大年輕族群。

另外王靖興也分析,本次選戰對藍白陣營來說,最大的共同目標就是要下架民進黨,雖然最後兩個陣營並未整合成功,但可能有很多的選民認為,在這樣的目標下,柯文哲是比侯友宜更好的選擇,更能制衡執政的民進黨,因此有些票跑到柯的身上。

張進逸則認為,雖然就整體結果而言,本次大選沒有發生棄保效應,柯文哲的選舉結果還算不錯。但是藍白合的過程仍對其選情有所耗損,假如沒有藍白合這齣,柯文哲甚至有可能拿到第二名。

因為在藍白合的談判中,民眾黨的姿態本來是相對高的,國民黨較傾向合作,所以如果柯文哲決定我要堅持選到底,依當時的民調趨勢,他可能會氣勢持續上漲,最終贏過侯。因為支持者對柯的期待本來就是超越藍綠、不合作,但後來藍白合啟動談判甚至提出禮讓民調時,這個決策轉彎的速度支持者跟不上,可能很多人認為那之前的姿態是不是假的、決心不夠強,導致那段期間柯的民調也下滑。

在藍白合破局後,柯陣營很快抓回主軸,並且透過支持者線上和線下遍地開花的造勢,重新營造勝選氣氛。最終獲得國會7席的結果,且總統也拿下369萬票,接下來民眾黨要如何繼續在台灣政壇繼續走下去,將是各界關注焦點。

核稿編輯:翁世航

更多「2024 總統立委大選」分析與新聞

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