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逐步公布與各國的關稅,但對台灣的關稅卻遲遲未出爐,政府每每提及此事,都只表示正在協商,令不少企業十分焦急。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民眾黨今天(21日)公布民間版的台美關稅相關調查,其中指出有高達50%的業者認為已經受到關稅影響,甚至有5%業者陸續開始裁員。
根據調查,若台美協商後關稅為10%,有近6成企業認為營收將會小幅度下降或沒有變動。但若關稅最終為20%,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將減少1成至3成的營收,其中有26%企業認為損失在3成以上;若規模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有35.8%預測營收將減少超過3成。
台大前校長管中閔提到,這波衝擊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電子零組件業;第二是電腦、電子的光學製品業;第三則是汽車及零件業。而後依序是機械設備業、基本金屬業、塑橡膠製品業等。而所有的業者中,有高達50%認為已經受到關稅影響。
管中閔也分析,業者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包括不穩定的匯率、政府能源政策造成中小企業壓力、長久以來缺乏人力等因素。此外,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進行AI轉型及永續環保的成本非常的高,只能靠著政府的協助。
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則補充,目前政府的相關協助措施,僅有3.9%的業者已經申請;34.26%的廠商知道此事但並未申請;超過6成、高達61.84%的廠商對此並不清楚。
最後,藍白共同提出的「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也建議賴清德政府,可以從穩定匯率、檢討能源政策確保電力供應、提供就業措施及保障、成立專責單位協助AI轉型、建立貿易協助單一窗口等5項措施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