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災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以來,大型核電廠對各國的吸引力大幅下降。然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上個月疑似因為太陽能供電不穩,而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讓丹麥這個已終結核電40年的國家,考慮是否要解除核電禁令。
丹麥政治報報導,丹麥氣候、能源與公用事業部長阿加德(Lars Aagaard)14日接受反對黨質詢時,宣布政府將花一年時間,全面分析恢復核電的利與弊,評估在未來能源供應中,將核能作為太陽能與風能補充方案的潛力與風險。
阿加德表示,「我們觀察到新的核能技術正在出現,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MR)。政府已決定展開調查,評估這些新型核能技術的潛力。」並補充,「但光有潛力還不夠。我們也必須了解,若要引進這些技術,對丹麥社會會帶來什麼影響。」同時他也強調,傳統核電廠不在政府考量之列。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說法,這些新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是以模組方式建造,然後運送至需要設置電廠的地點。金融時報報導,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可在工廠中預製,理論上建造時間比大型核電廠更短,因此在全球吸引大量投資者關注。不過,目前多數SMR仍處於設計階段,或尚待監管機構批准。
一旦丹麥取消1985年實施的核電禁令,丹麥將加入越來越多考慮發展核電的國家行列,藉此平衡綠能的供電問題。阿加德強調,這項分析不代表要背離現行的綠能政策,「我們會延續丹麥多年來奉行的能源政策。太陽能和風能仍是最便宜、最快速的綠能轉型途徑。我們會繼續朝此方向走下去。」
丹麥因沿海擁有大片離岸風場,綠能在電力結構中佔比居歐洲前列。此外,丹麥也使用火力和天然氣發電,並透過瑞典、挪威等擁有核電與水力資源的國家建立互聯電網,以維持在歐洲標準下,相對較低的停電率。
在丹麥,關於未來核電廠的選址、新型反應爐燃料來源,以及核廢料儲存等相關爭議尤為激烈。對此,阿加德坦言並無相關數據可供參考,因此才更要花時間釐清新型核反應爐的潛力與風險,並不代表現在就要解除核電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