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2號機的40年運轉執照將於5月17日到期,依法將停止運轉,意味著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對此,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若去看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會發現,一直到2032年,確定新建地點的機組數量,其實跟除役機組的裝置容量差不多。
葉宗洸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核三2號機占的電力就像行政院長卓榮泰所說的,備轉容量率占比為3%左右,而3%的電力大約1年81度電,關鍵是現在除役的是無碳基載電力,去除之後應該要想辦法補上來,但政府作法卻是開火力發電補上來。他提到,再生能源雖然也是無碳電力,但沒辦法作為可調控的電力,前幾天經濟部和台電一直在說,未來有新機組會上來,到2032年之前都不會有缺電疑慮。
葉宗洸表示,若去看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會發現,一直到2032年,確定新建地點的機組數量,其實跟除役機組的裝置容量差不多,而經濟部之所以會估還有1000多萬千瓦的新增機組,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蓋在哪裡,在報告上也看不出來。他認為,經濟部現在是有缺多少不足的裝置容量,就將其列在新建計畫裡,但在計畫中沒有告訴大眾要蓋在哪。
葉宗洸認為,經濟部跟台電所講的數字,都是現在政府缺多少、台電就編列多少新建機組,而這些機組的確切地點卻還沒有確定,「這根本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空口說白話。」他提到,後面的機組全部都是燃氣機組,而燃氣機組需要天然氣接收站,但現在的天然氣接收站只有2座,而且都已經滿載,就算第3座成功營運,也只能供應桃園大潭電廠的用氣需求。
葉宗洸強調,應該要「面對現實」,只有在天然氣接收站新建完畢並正常營運後,新建機組才有辦法供電,若天然氣接收站沒辦法正常營運,電力來源要從哪邊來?光有電廠也發不出電。
對此,前核四廠長王柏輝也表示,台灣99%的能源都來自國外,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哪一個反核電的,是真正暸解核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