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康子仁∕綜合報導
美陸貿易戰持續升溫,兩岸緊張局勢有增無減,《經濟學人》一日示警,隨著中國持續以軍事與灰色地帶手段對台施壓,美國威嚇力逐漸喪失,台海局勢正面臨關鍵轉折,若美國總統川普為避免與中國發生核衝突,可能選擇讓台灣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甚至與習近平達成實質等同放棄台灣的協議,進一步動搖亞太地區戰略平衡與民主防線。
《經濟學人》一日在〈一場關於台灣的強權危機即將到來〉一文中表示,美國戰略專家始終寄望,只要華府持續發出可信訊號表明可能出兵護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便會推遲其畢生追求的「統一大業」。然而,三項關鍵變數正動搖這一「嚇阻平衡」的基礎。
首先,在川普統治下,美國的嚇阻力正在流失。儘管川普與其鷹派團隊屢提「以實力求和平」,並聲稱對陸貿易戰與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反映他將美陸對抗視為外交核心,但實際效果卻適得其反。去年川普揚言,若中國入侵台灣,將對其加徵一百五十%至兩百%的關稅,如今關稅已高達一百四十五%,華府已把牌打出。這場貿易戰實質成為「誰更能忍痛」的角力,而中國可能自信有能力撐到最後。
其次,中國對台戰略不再僅限於全面武力犯台。儘管「聯合利劍」軍演仍模擬包圍台灣,中國也在加速演練更具威脅性、卻未達戰爭門檻的「灰色地帶」行動,像是在台灣周邊海域進行臨時檢疫、海關檢查等,並動用大幅擴編海警部隊,此舉意在削弱台灣主權,並在國內製造美國是否真會出手援台的疑慮。
第三,台灣政界長期以來的功能失調,也成中國灰色戰術企圖利用的弱點。去年選後,賴清德總統與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會及新興第三勢力共同執政,導致政治僵局,使台灣難以果斷提高國防預算、減少能源依賴、或強化戰備,而賴清德對中國滲透的強硬反制更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撕裂。
文中認為,即便川普最終在貿易議題上讓步,這三項因素仍可能於台灣內部引發惡性循環。美國若對保衛台灣的承諾動搖,台灣或將失去自我防衛決心;若台灣不願自保,美方也將更難伸出援手。台灣最終可能在未發一槍的情況下,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川普雖可能在某一時刻選擇升高對抗,但也可能為避免與中國爆發核戰,默許台灣脫離掌控,甚至與中國達成實質割讓的協議。
文中強調,這樣的結果將重創台灣民主。長期來看,台灣甚至可能選出親中政府。川普希望展現強硬態度,他的保護主義與對盟友的施壓,正在削弱美國保護台灣的能力。這一矛盾,北京不會視而不見。曾經習近平認為耐心等待收復台灣是上策;如今他或許認定機不可失,應該盡速行動。 (相關新聞刊A2)